- 朱正业;
淮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淮河文化”概念的提出时间虽然较晚,但淮河文化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根据淮河文化研究作一历史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起步、成长、发展、繁荣四个阶段。淮河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灾害与治理为重点、以长时段经济开发为视角、以分区域通史为视野、以分专题形式系统考察淮河文化,但还需要加强资料整理、学科融合、协同合作、注重现实等工作。
2025年02期 No.22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于文善;张侠;刘向进;
“四九”精神生成于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伟大斗争实践,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团结拼搏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四九”精神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生动范例,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想信念支持,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不可动摇的历史依据。弘扬“四九”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使命。
2025年02期 No.224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李凯;李强;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全面系统治淮新阶段,形成了“人民至上、系统治理、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治淮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它的五方面内容内涵丰富、相互贯通:人民至上是本质属性,系统治理是科学方法,求实创新是理论品质,团结奉献是鲜明标识,艰苦奋斗是优良作风。治淮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理论上,治淮精神的提出是践行“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上,治淮精神为新时代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经验启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25年02期 No.224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陈雨璇;付佳敏;
皖北非遗作为历史积淀与文化精髓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价值。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皖北非遗的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价值与影响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现出新的活力与潜力。文章揭示了新媒体语境下皖北非遗传播的特点,并深入剖析了皖北非遗在新媒体传播中遭遇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皖北非遗的有效传播与深度融入现代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
2025年02期 No.22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赵冰;刘建生;康雪;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皖北地区千年的工艺智慧与文化基因。通过对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品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非遗类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品牌化转型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助力界首彩陶从传统手工产品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2025年02期 No.224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