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淮河文化论坛

  • 淮河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朱正业;

    淮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淮河文化”概念的提出时间虽然较晚,但淮河文化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根据淮河文化研究作一历史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起步、成长、发展、繁荣四个阶段。淮河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灾害与治理为重点、以长时段经济开发为视角、以分区域通史为视野、以分专题形式系统考察淮河文化,但还需要加强资料整理、学科融合、协同合作、注重现实等工作。

    2025年02期 No.22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阜阳“四九”精神的生成、内涵与时代价值

    于文善;张侠;刘向进;

    “四九”精神生成于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伟大斗争实践,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团结拼搏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四九”精神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生动范例,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想信念支持,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不可动摇的历史依据。弘扬“四九”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使命。

    2025年02期 No.224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生成逻辑·内涵特征·时代价值:新中国治淮精神三重探赜

    李凯;李强;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全面系统治淮新阶段,形成了“人民至上、系统治理、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治淮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它的五方面内容内涵丰富、相互贯通:人民至上是本质属性,系统治理是科学方法,求实创新是理论品质,团结奉献是鲜明标识,艰苦奋斗是优良作风。治淮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理论上,治淮精神的提出是践行“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上,治淮精神为新时代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经验启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25年02期 No.224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非遗的“数字复兴”:媒介技术语境下皖北非遗传播的实践径路

    陈雨璇;付佳敏;

    皖北非遗作为历史积淀与文化精髓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价值。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皖北非遗的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价值与影响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现出新的活力与潜力。文章揭示了新媒体语境下皖北非遗传播的特点,并深入剖析了皖北非遗在新媒体传播中遭遇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皖北非遗的有效传播与深度融入现代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

    2025年02期 No.22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文旅融合背景下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品牌建设研究

    赵冰;刘建生;康雪;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皖北地区千年的工艺智慧与文化基因。通过对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品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非遗类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品牌化转型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助力界首彩陶从传统手工产品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2025年02期 No.224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修辞学论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大众化现象阐释——以十七年诗歌为例

    李蒙蒙;高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诗歌是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关键样本。运用通俗语言进行诗歌创作是时代的新潮流,其从上到下贯穿下来,呈现出人人皆可成为诗人的现象。十七年诗歌的语言基础是群众口语,其整体呈现出语言大众化现象。文章从修辞学视角分析十七年诗歌语言大众化的形式特征、生成动因与社会功能,通过研究发现,十七年诗歌通过口语词汇移植、民间句式重构、排比反复等修辞策略,构建了政治宣传与文化启蒙的双重话语体系。这一语言实践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古典诗学传统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文学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2025年02期 No.224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生态文明话语中隐喻日译的认知识解

    时毓聪;

    认知翻译学的迅速发展为对外话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新视角。从认知识解视角出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生态文明”专题的中日文本为语料并自建语料库,识别归纳出生态文明话语中隐喻的主要类型及指涉内容,从详略度、视角、突显、聚焦四个维度探究生态文明话语中隐喻日译的识解机制,从文本类型、双语差异、翻译能力、预设受众四个方面分析影响译者识解的主客观因素。深化生态文明话语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有助于译者认识并解决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升译文的准确度与接受度,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

    2025年02期 No.224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语言学研究

  • 夏威夷明伦学校百年校史所见华语特色词语

    曾毅平;宋婧婧;

    夏威夷明伦学校是一所成立迄今有着114年历史的传统华文学校,该校25、50、75、91、100周年校庆均编纂有纪念册,内容丰富,语体多样。不仅记录了学校发展史,也保留了100年间夏威夷华语的一些特点,其中特色词语就有130多条。这些词语分属移民标记词语、行业华语、生活华语和当地特色文化指称词语等义类。其成因主要有命名角度不同、义素选择差异、译名差异、海外存古用法等。

    2025年02期 No.22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虚拟现实技术在英语句法习得中的应用及前景

    郭宇尘;马炳军;

    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正逐渐在语言学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英语句法习得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论述了VR技术在英语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对学生句法习得的影响。教学案例分析表明,VR技术能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学习动机和效果,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句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文章还展望了VR技术在未来英语教学中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应用策略。

    2025年02期 No.224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文学研究

  • 左翼文化实践的弹性与合力——夏衍的“左联”记忆

    高兴;

    夏衍撰写了不少关于“左联”的回忆材料,他对“左联”往事的忆述曾引起很大争议,虽则如此,他的“左联”记忆仍包含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夏衍在回忆材料中描绘了各方进步人士众志成城、左翼文艺团体交相辉映的动人图景,表明20世纪30年代的“左联”是在诸多进步因素的合力推进下而不断发展的;夏衍回忆了“左联”与其他左翼文化团体合作共进的战斗历程,体现了左翼文化实践的巨大弹性;夏衍在回忆“左联”的过程中反复提到某些历史事件,他担心鲁迅对他的形象描述将影响他在“左联”发展史中的身份定位,以及后人对他的形象认同,试图借助“左联”往事的忆述来修复自己被歪曲的历史形象。

    2025年02期 No.224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移时换景”的书写策略与身份认同——师陀《三个小人物》与《历史无情》的版本研究

    黄思颖;

    现代作家对自己旧作修改现象很频繁,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政治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作家对旧作改写”这一话题也成为了普遍的研究内容。师陀从短篇小说《三个小人物》到长篇小说《历史无情》再到改动后的《三个小人物》的版本衍变中,也透露出作家心态以及创作风格的一系列改变。文章通过仔细比对三个版本创作中的变动,从而分析版本衍变导致的作品风格以及意蕴内涵的变化,探究其改动背后的动因,并分析这种“移时换景”书写策略的得失。

    2025年02期 No.224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在场与隐匿——《西游记》中“本相”显现的时间哲学分析

    安汝杰;

    “本相”在《西游记》中是一个以时间为本质、以生成为现象、以与妖斗法为具体内容的显现场域。幻相仅仅是显现“本相”、真身的手段,它仅仅是“偶一为之”,是迫于对手实力的应变之举,此举在其向“本相”的异变过程中不得不时常处于隐匿状态。“本相”的超越性是相对于幻相隐匿性而言的永恒在场,“相”的在场性与隐匿性统一于《西游记》“本相”显现的时间境域中,它必须在否定幻相隐匿性的基础上,才能由潜能变为现实。

    2025年02期 No.22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基本逻辑、现实样态与叙事策略

    欧庭宇;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是时代使命和现实所需,对于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具有重要价值。话语体系是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媒介等要素融合互动的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充分剖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生产逻辑、运行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通过认清外在挑战、战略价值、发展机遇、能力短板等现实样态,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充分联动话语主体、互动共情话语受众、精准供给话语表达、融合互补话语媒介,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和中国形象的认知认同。

    2025年02期 No.224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世界意义与推进路径

    苏骞;李全文;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从生成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平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植根于对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赓续传承,升华于对中国共产党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凝练。从世界意义看,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能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025年02期 No.22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教育学研究

  • 情感德育论的道德哲学考察

    陈金香;刘晴晴;

    情感德育论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德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创新性提出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推动了我国道德教育的范式革命;综合运用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作用,深化了德育理论的创新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促共进,推动了我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但是,由于情感德育论原初依据的规范论道德哲学对道德、道德情感等内涵界定的偏狭,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无法贯通,进而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彰。现象学还原道德、道德情感的本真原义,重构情感德育论的道德哲学基础,是打通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阈限、完善情感德育论和提高情感德育效果的哲学前提。

    2025年02期 No.224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教育家精神驱动教师数智技术融合的自组织模式:逻辑、困境与路径

    赵文政;

    数智技术在“数字中国”教育领域快速广泛应用,教师在技术融合的过程中仍受困于结构性的系统矛盾。教育家精神作为推动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具有为教师突破桎梏提供精神支持与内在驱动力的深厚潜力。基于教育家精神与自组织框架,教师在数智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由外部技术推动,而是通过内在的自组织过程在教师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中不断优化,进而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其面临的内在动机与外部阻碍、资源不均与数字鸿沟和技术错配与隐私困境等问题,导致技术融合停滞。因此,从自组织模式的多层次实践出发,我们应通过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与自组织能力的发展,重构教师技术融合的支持平台与机制、优化教师群体协同创新的共同体生态,完善多维度评估与持续优化体系,从而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依据。

    2025年02期 No.224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法学、管理学研究

  • 平台治理视角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

    丁国峰;刘守强;

    平台企业在新就业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平台企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平台企业也是侵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的重要主体。平台企业在新就业形态劳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平台治理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关键环节。当前,平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侵犯的形式表现为隐性雇佣、算法剥削及劳动成果侵占。因此,需要剖析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侵犯中的缘由,在此基础上落实平台企业社会责任,从内部形成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理念;发挥政府及工会积极作用,弥补劳动者维权困境;通过完善劳动者权益救济机制,实质平衡劳动者与平台企业的地位差距,目的是最终构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障体系。

    2025年02期 No.224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应对

    罗晶;陈文佳;

    历经几十年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进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中展现了驱动文明形态跃迁的巨大力量,深刻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与意识形态传播的深度耦合,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渗透、监管、权威削弱和话语利益失衡四个方面的风险隐患,需要我们从健全意识形态渗透防御体系、建立全链条动态监管模式、重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优势以及完善多元话语动态平衡机制四个方面加以应对,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025年02期 No.224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历史学研究

  • 包拯民本思想探析——以割牛舌案为中心

    轩艳青;王丽;

    天长县割牛舌案是历史上真实的案子,此案为我们了解真实的包拯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包拯的民本思想,他关心民生、为民做主,他执法为民、维护民众利益;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包拯的断案能力和办案技巧,包拯智断割牛舌案,是他做地方官时的成名之战,为世人津津乐道。包拯的爱民思想和清正廉明,符合人们对清官的诉求,这也是后世不断把他塑造成“司法之神”形象的重要原因。

    2025年02期 No.224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视角下怒吼剧社对民众的动员研究

    唐祯怡;郭士礼;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的文艺家荟萃山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其中,怒吼剧社作为重庆戏剧界的代表之一,在抗战时期通过募集各界革命力量、深入基层巡回演出、培养输送英才入党,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抗战决心。怒吼剧社在抗战动员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传承精神,对巩固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意义。

    2025年02期 No.224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传播学研究

  • 信息隐私鸿沟的消解:隐私对齐可能性路径探究

    王娟;

    生成式AI时代,多模态大模型预测分析技术与生成功能引发TA者(人类行动者与机器行动者)对个体的隐私认知与操纵力增强,从而导致个体在信息隐私享有上“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加大,信息隐私鸿沟现象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隐私对齐作为一种缓解信息隐私鸿沟的理论与实践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隐私对齐的两种主要进路——综合性价值对齐路径和技术解决主义路径均存在明显局限,无法有效弥合信息隐私鸿沟。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视角,尝试从概念多维分析-价值设定-价值实现-对齐评估与修正来探讨隐私对齐可行性进路,以期提供一种更具鲁棒性的隐私保护新框架。

    2025年02期 No.224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东南亚跨文化传播研究

    康勤;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更加密切。文化传播是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而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解读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围绕增进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往、提高国家软实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三个方面,阐释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意义,继而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在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2025年02期 No.224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